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成立旨在:
- 在構想、規劃、城市設計、發展、市場推廣、品牌建立、管理及營運海濱用地、海港範圍內鄰近水域及相關設施方面,持續無間地擔當倡導、監察及積極的諮詢角色 ;
- 統籌及監督海濱規劃、城市設計、發展及管理工作,以確保能有效整合這些主要範疇的工作;
- 由政府及/或透過採用與私營界別(包括社區、社會企業及非政府機構)不同類別的合約委託/合作安排,在符合公眾最佳利益的前提下,促進及推動海濱用地及海港範圍內鄰近水域的發展、管理及保養;
- 在推展海濱發展項目時,按需要為社區及持份者(包括海港辦事處、政府部門、項目倡議者及其他人士)提供意見及指引;以及
- 帶領進行海港辦事處以本委員會名義委聘的相關研究,包括就擬備簡報/工作範疇、選聘顧問的評估準則、評核研究過程和結果,以及有關建議方面,提供意見。
主席 | 吳永順先生 |
---|---|
副主席 | 發展局局長 |
非官方成員(團體) | 代表 | 交替會員 |
---|---|---|
商界環保協會有限公司 | 吳家穎先生 | 盧偉思先生 |
香港地球之友慈善有限公司 | 黃譚智媛醫生 | 王卓粵先生 |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 | 陳祖聲先生 | 何顯理先生 |
保護海港協會 | 徐嘉慎先生 | 司馬文先生 |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 | 梁剛銳先生 | 周文生教授、 工程師 |
長春社 | 鍾姍姍博士 | 蘇國賢先生 |
香港建築師學會 | 解端泰先生 | 陳翠兒女士 |
香港園境師學會 | 許虹女士 | 梁兆燊先生 |
香港規劃師學會 | 樂晗寧女士 | 楊詠珊女士 |
香港測量師學會 | 衞振聲測量師 | 何鉅業測量師 |
香港工程師學會 | 余錫萬工程師 | 周健德工程師 |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 | 董正綱先 | 吳家達先生 |
非官方成員(個人) | |
---|---|
陳浩庭先生 | 李國祥醫生 |
何文堯先生 | 盧佩瑩教授 |
黎慧雯工程師 | 柯創盛先生 |
林家輝測量師 | 蘇穎筠女士 |
劉昇陽女士 | 楊偉誠博士 |
李美辰 |
官方成員 |
---|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或其代表 |
旅遊事務專員或其代表 |
運輸署署長或其代表 |
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或其代表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或其代表 |
海事處處長或其代表 |
規劃署署長或其代表 |
秘書 | 海濱事務專員 |
---|
主席 | 何文堯先生 |
---|
非官方成員(團體) | 代表 | 交替會員 |
---|---|---|
商界環保協會有限公司 | 吳家穎先生 | 盧偉思先生 |
香港地球之友慈善有限公司 | 黃譚智媛醫生 | 王卓粵先生 |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 | 陳祖聲先生 | 何顯理先生 |
保護海港協會 | 徐嘉慎先生 | 司馬文先生 |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 | 梁剛銳先生 | 周文生教授、 工程師 |
長春社 | 蘇國賢先生 | 鍾姍姍博士 |
香港建築師學會 | 解端泰先生 | 陳翠兒女士 |
香港園境師學會 | 梁兆燊先生 | 許虹女士 |
香港規劃師學會 | 樂晗寧女士 | 楊詠珊女士 |
香港測量師學會 | 衞振聲測量師 | 何鉅業測量師 |
香港工程師學會 | 余錫萬工程師 | 周健德工程師 |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 | 吳家達先生 | 董正綱先生 |
非官方成員(個人) | |
---|---|
黎慧雯工程師 | 吳永順先生 |
林家輝測量師 | 蘇穎筠女士 |
劉昇陽女士 | 楊偉誠博士 |
李國祥醫生 |
官方成員 | 代表 |
---|---|
發展局 | 副秘書長(規劃及地政)1或其代表 |
旅遊事務署 | 旅遊事務助理專員2或其代表 |
運輸署 | 總工程師/交通工程(港島)或其代表 |
土木工程拓展署 | 總工程師/南3或其代表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助理署長(康樂事務)2或其代表 |
海事處 | 按需要出席 |
規劃署 | 港島區規劃專員或其代表 |
秘書 |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海港)1 |
---|
主席 | 吳永順先生 |
---|
非官方成員(團體) | 代表 | 交替會員 |
---|---|---|
商界環保協會有限公司 | 吳家穎先生 | 盧偉思先生 |
香港地球之友慈善有限公司 | 黃譚智媛醫生 | 王卓粵先生 |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 | 陳祖聲先生 | 何顯理先生 |
保護海港協會 | 徐嘉慎先生 | 司馬文先生 |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 | 周文生教授、 工程師 | 梁剛銳先生 |
長春社 | 蘇國賢先生 | 鍾姍姍博士 |
香港建築師學會 | 陳翠兒女士 | 解端泰先生 |
香港園境師學會 | 梁兆燊先生 | 許虹女士 |
香港規劃師學會 | 楊詠珊女士 | 樂晗寧女士 |
香港測量師學會 | 衞振聲測量師 | 何鉅業測量師 |
香港工程師學會 | 余錫萬工程師 | 周健德工程師 |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 | 董正綱先生 | 吳家達先生 |
非官方成員(個人) | |
---|---|
何文堯先生 | 柯創盛先生 |
劉昇陽女士 | 蘇穎筠女士 |
李國祥醫生 |
官方成員 | 代表 |
---|---|
發展局 | 副秘書長(規劃及地政)1或其代表 副秘書長(工務)2或其代表 |
旅遊事務署 | 旅遊事務助理專員4或其代表 |
運輸署 | 助理署長/市區或其代表 |
土木工程拓展署 | 東拓展處處長或其代表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助理署長(康樂事務)1或其代表 |
海事處 | 按需要出席 |
規劃署 | 九龍規劃專員或其代表 |
秘書 |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海港)2 |
---|
主席 | 盧佩瑩教授 |
---|
非官方成員(團體) | 代表 | 交替會員 |
---|---|---|
商界環保協會有限公司 | 盧偉思先生 | 吳家穎先生 |
香港地球之友慈善有限公司 | 黃譚智媛醫生 | 王卓粵先生 |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 | 何顯理先生 | 陳祖聲先生 |
保護海港協會 | 徐嘉慎先生 | 司馬文先生 |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 | 周文生教授、 工程師 | 梁剛銳先生 |
長春社 | 鍾姍姍博士 | 蘇國賢先生 |
香港建築師學會 | 陳翠兒女士 | 解端泰先生 |
香港園境師學會 | 許虹女士 | 梁兆燊先生 |
香港規劃師學會 | 樂晗寧女士 | 楊詠珊女士 |
香港測量師學會 | 何鉅業測量師 | 衞振聲測量師 |
香港工程師學會 | 周健德工程師 | 余錫萬工程師 |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 | 董正綱先生 | 吳家達先生 |
非官方成員(個人) | |
---|---|
陳浩庭先生 | 李國祥醫生 |
黎慧雯工程師 | 吳永順先生 |
林家輝測量師 | 柯創盛先生 |
李美辰女士 |
官方成員 | 代表 |
---|---|
發展局 | 副秘書長(規劃及地政)1或其代表 |
旅遊事務署 | 旅遊事務助理專員2或其代表 |
運輸署 | 總工程師/交通工程(九龍)或其代表 |
土木工程拓展署 | 總工程師/南1或其代表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助理署長(康樂事務)1或其代表 |
海事處 | 按需要出席 |
規劃署 | 荃灣及西九龍規劃專員或其代表 |
秘書 |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海港)1 |
---|
主席 | 梁剛銳先生 |
---|
非官方成員(團體) | 代表 | 交替會員 |
---|---|---|
商界環保協會有限公司 | 盧偉思先生 | 吳家穎先生 |
香港地球之友慈善有限公司 | 黃譚智媛醫生 | 王卓粵先生 |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 | 何顯理先生 | 陳祖聲先生 |
保護海港協會 | 徐嘉慎先生 | 司馬文先生 |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 | 梁剛銳先生 (專責小組主席) | 周文生教授、 工程師 |
長春社 | 鍾姍姍博士 | 蘇國賢先生 |
香港建築師學會 | 解端泰先生 | 陳翠兒女士 |
香港園境師學會 | 許虹女士 | 梁兆燊先生 |
香港規劃師學會 | 楊詠珊女士 | 樂晗寧女士 |
香港測量師學會 | 何鉅業測量師 | 衞振聲測量師 |
香港工程師學會 | 周健德工程師 | 余錫萬工程師 |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 | 吳家達先生 | 董正綱先生 |
非官方成員(個人) | |
---|---|
陳浩庭先生 | 楊偉誠博士 |
吳永順先生 |
官方成員 | 代表 |
---|---|
發展局 | 副秘書長(規劃及地政)1或其代表 |
旅遊事務署 | 旅遊事務助理專員2或其代表 |
運輸署 | 首席運輸主任/市區或其代表 |
土木工程拓展署 | 東拓展處處長或其代表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助理署長(康樂事務)3或其代表 |
海事處 | 助理處長/策劃及海事服務或其代表 |
規劃署 | 助理署長/全港或其代表 |
秘書 |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海港)特別職務 |
---|
此原則由共建維港委員會(海濱事務委員會前身)自2006年制定,是一套供各界人士和團體參考的指引,以促進維多利亞港及其海旁地帶的可持續規劃、保存、發展與管理。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身份的重要象徵。多年來政府一直積極優化海濱,亦致力推廣及宣傳維港。設立一個有代表性標誌,有助我們進一步打造維港作為香港的獨特品牌。有見及此,於2011年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海濱事務委員會合辦「Eye-On Victoria・維港標記設計比賽」,收到近900份來自社會各界、學生,甚至海外人士的參賽作品,最後公開組的勝出作品成為了維港標記,廣泛應用於與海濱相關的宣傳物品,增加外界對海濱的認知。另一份公開組入圍作品則獲大會採納為委員會的標誌。此後,維港標記更應用於海濱指示標牌系統,引領市民和遊客暢達不同的海濱長廊或休憩用地。
海濱事務委員會標記由評審於公開組入圍作品中選出,得獎者黃誠謙的設計意念是以中國水墨筆跡刻劃出香港的天際線、維港的海岸線及繁盛的放煙花畫面,演繹出最能代表香港與維港的景點,亦是讓許多遊客最深刻的一幕。標記採用多種顏色,表達香港是個海納百川、多元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公眾來到維港兩岸,烙印到腦海中的,就是這繁華豐盛的景象。
維港標記出自公開組的優勝作品。設計師羅曉騰希望於作品中表現出個性獨特而極具代表性的維港,設計是以抽象 的「V」字表現海浪的流動,也像飄逸的彩帶, 代表維港 的動感活力及多元化形象, 亦呼應維港英文「Victoria Harbour」的「V」字型。 此外,標誌造形亦似翱翔天際的鳥兒,寓意香港商機發展無限,擴闊無邊的國際視野。羅曉騰認為香港人的生活節奏忙碌,來到維港海濱可欣賞兩岸各有特色的美景,正正是都市人的減壓勝地,因此設計標記時,將紅、綠、藍三原色以透亮漸變形式呈現,展示維港休閒又多采多姿的特質。
©海濱事務委員會2024
出版日期 2024年6月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www.hfc.org.hk
本特刊內的所有資料及統計數字收集至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