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社會大眾對維港發展的廣泛關注,政府於2004年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並委任李焯芬教授,GBS,JP,為主席,牽頭凝聚各界,推動社會就海港發展達至共識,開拓公眾參與新模式,促進更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李教授乃著名岩土工程專家,亦是香港高等教育界的傑出領袖。他在專業、教育和文化等不同領域都建樹良多。多年來,李教授也熱心參與公共及社會服務,在多個政府委員會以及機構出任公職。李教授於2004至2010年擔任前共建維港委員會主席,任內六年間制定並修訂了《海港規劃原則及指引》,為日後海旁用地規劃與發展奠下基礎,至今仍廣為政府及業界參考和採用,影響深遠。
吳永順 先生
李焯芬 教授
轉眼間海濱工作迎來20周年,李教授是前共建維港委員會首任主席,我們想聽聽李教授分享海濱發展的歷程。這20年來,由前共建維港委員會到海濱事務委員會,每任主席都為建設維港不遺餘力。我記得林鄭月娥女士說,當年填海工程的司法覆核訴訟觸發了她成立前共建維港委員會,「還港於民」的願景也是由此而起。我們常說建立共識是一個過程。當時社會對海港發展莫衷一是,您是如何面對的?當中最大的挑戰又是什麼?
在公民社會凝聚共識永遠是挑戰。當時我們的29人團隊由各界代表組成,背景不同,最初難免觀點迥異,但大家都能夠理性務實地提出建議。由於委員會的會議都是公開進行的,再加上接連舉辦了多元化的公眾參與活動,因此當時得以構建良好的溝通平台,促進不同界別的人士互相了解。當時的委員會凝聚共識,並歸納出一系列原則,以制定《海港規劃原則及指引》,作為日後所有關於維港海濱的規劃、發展和管理工作的綱領。我認為各委員的出發點有很多共通之處,大家都希望建設和守護美麗的維港,並支持可持續發展。
我們當初制定的那套原則及指引,時至今日仍然有效。20年來,不同的政府部門和機構在發展海濱時均廣泛採用。如果很多理念和想法只是停留在討論層面,是很難打動公眾的。幸好有相關政府部門的團隊配合、支持和幫忙,將這些原則落實到不同的發展項目。
李教授,您於任內印象最深刻的項目是什麼?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當年中環灣仔繞道工程。當時規劃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和各位委員持續討論,花了很多時間溝通。他們很誠懇地聽取各界意見,盡量滿足市民的訴求,最後才能促成現有繞道的走線,沒有阻隔市民享受海濱,算是委員會成功發揮了作用,特此要感謝剛才提及的政府部門。
中環海濱發展是您任內另一個焦點,發展時也迎來了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的爭議。記得當時我亦有發聲,希望探索原址保留皇后碼頭的可能性,因為它和大會堂、天星碼頭與愛丁堡廣場是一個整體建築群。那時您的處境是怎樣?
你是應該發聲的,結論會隨討論愈辯愈明。這是尋求共識的一個必經過程。記得當時真的爭論了很久,最後結論就是皇后碼頭保留在原址會衍生很多問題。當時雖然有很多爭議,但大家衡量過各方意見後都能夠向前看。
當初很多東西都是在規劃階段,市民未必了解,到最後成功落實,公眾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2005年在西九文化區開放的「臨時西九海濱長廊」,正正展示了如何快速並有效率地推展海濱項目。那時建築署的建築師馮永基先生在大草地上,用棄置的木板和中空膠板去設計一系列三角形燈箱,亦在長廊上噴塗手掌印,吸引市民在手印上留下文字和圖像,讓市民分享心聲。當時在建造過程已邀請公眾參與,時至今日長廊仍很受市民歡迎。當時我們透過「先駁通、再優化」的模式,盡快開放海濱空間予市民享用。這目標20年來都從沒有改變過,並持續在各區實現這些願景。
我們當初擬定的長遠願景,包括在維港兩岸發展有連續性的海濱長廊,社會也廣泛知道我們這個願景。如兩年前,香港理工大學提出「綠化平台計劃」方案(Green Deck Project),在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上興建一個綠化平台,與附近的理工大學、香港體育館、紅磡地鐵站及尖東地段整合,把人帶到紅磡海濱。雖然現在還未興建,但也向公眾展示了連接海濱的可能性,鼓勵業界有識之士進行相關討論。
教授,來談談您和維港的淵源,您有沒有一些與維港相關的軼事?
我也算是見證著維港的變化。小時候,即50年代左右,我住在天后地鐵站附近。那時維多利亞公園(維園)本是避風塘,大概用了兩、三年時間填了海,建成了公園。當時我只是一名學生,很開心有了維園,因為可以在樹蔭下看書,非常舒服。後來我一家搬到北角海邊。因媽媽在九龍上班,那時候我坐船過海去找她,能在船上看到美麗的海港,也算是一個享受。我後來在北美東部生活了20多年,也曾往外國各處考察,如紐約和波士頓的海濱,以及多倫多對出的安大略湖區,甚至是曼谷和上海海濱,面貌大多只有海和高樓大廈。我個人認為,香港的海濱最美,因為維港景致有蔚藍的海,有青翠的山,交織著繁華的都市風光,是世界上其他海濱難以比擬的。
那麼,教授覺得世界各地的海濱或湖濱,有沒有什麼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當然有可以參考別人的地方:可以留意新加坡或溫哥華等地,他們規劃海濱的過程比我們有更大自由度,因為他們有條件由零開始去建設。反觀香港的海濱沿岸已發展多時,建設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中期。換言之,在優化海濱時,便會受制於現有地段的規劃和建築物,所以只能夠按實際的情況盡力去做。
確實,我們也在推動「因地制宜」的海濱規劃,地理環境不同,目標便有所不同,真的不能一概而論(One size fits all)。我們不能每區都做同樣的事,例如選擇位於商業區的中環、灣仔舉辦音樂會、夜市等,便不需擔心出現嘈音投訴問題。而在靠近民居的堅尼地城海濱長廊,設置親子休憩設施,便會很受當區市民歡迎。現時海濱已經逐步擴展至更多地方,做到「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為市民提供更多海濱場地的選擇。
是,建設海濱長廊沒有一個公式化的答案。我現在見到不同人士都會去海濱玩,每一段都各有特色,十分多元化。
如果要您向海濱事務委員在往後的工作上給一些建議,教授認爲有什麼值得我們再加強或推動?
我會建議委員會往後可加強和地區的合作,因區議會剛完成換屆選舉,新氣象會有利務實的溝通。有關日後美化維港的工程建議,可以透過區議會在地區裡幫忙推廣解說,凝聚共識,建設更多符合市民期望的海濱長廊和設施給大眾享用。
我們也細心聆聽立法會和區議會對海濱空間建設的意見。近年來,香港島開放了更多新的海濱長廊,被外界質疑我們是否忽略了九龍海濱發展。其實在各位委員心中兩者並沒有主次之分;而九龍各區的海濱發展也從未停步,例如啟德都會公園臨海部分的海濱長廊,將會在2024至2025年陸續開通。
區議員想要滿足自己所屬地區持份者無可厚非,也可能因爲聚焦當區建設而未必清楚其他地區的發展。如果能解釋清楚,我認為大部分人都會理解。在建設海濱時,和不同持份者溝通很重要,這亦是公眾參與的一部分。透過理解地區關注的項目和細節,可能從中會發掘出新觀點或潛力,讓海濱的發展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