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零距離」睇海景「無欄杆四部曲」發展模式

第一部曲 可拆式欄杆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利用容易拆去的幼鋼索來做欄杆,外觀上似無還有,無礙遊人欣賞海景,也容易拆除,方便舉辦水上活動。

第二部曲 斜坡海堤石壆

荃灣海濱長廊的海堤路段換上了低矮石壆,代替欄杆。它只有一般座椅的高度,一方面可分隔遊人和水體,另一方面也可讓市民坐在石壆上,欣賞藍巴勒海峽和青衣島的景致,拉近遊人和水體間的距離。

第三部曲 無欄杆防波堤

北角東岸公園主題區內約100米長的防波堤,兩邊均不設任何欄杆,更設有特色座椅。走至防波堤末端是經特別設計的中環灣仔繞道排風口,更可飽覽近乎360度的維港景色,成為市民的打卡熱點,甚至曾登上過旅遊雜誌封面,為在維港海濱落實「無欄杆」設計打下了強心針。

第四部曲 海岸堤階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皆採用了無欄杆的梯級式沿岸設計,提供海岸堤階,讓遊人可以拾級而下親近水體。堤階同時也是看台,方便市民觀看帆船比賽和龍舟比賽等水上活動或其他表演。

在推動無欄杆設計「四部曲」時,海濱事務委員會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參考了外國經驗,例如會在防波堤不同位置張貼安全告示,提醒遊人注意,並提供救生圈等設備;在管理方面,除了場地保安,防波堤亦特設專屬保安24小時巡邏,不斷留意防波堤上的情況及提醒遊人,並在有需要時提供協助。

海濱發展團隊 澳洲學習之旅

為觀摩世界各地發展海濱和臨海用地的最佳實踐模式,前共建維港委員會轄下的海濱管理模式專責小組曾前往利物浦、倫敦、新加坡、悉尼、三藩巿和溫哥華等海外城市考察,深入了解各地如何推動海濱成為朝氣蓬勃的多用途空間,同時融入本土歷史和文化特色。借鏡了外國的經驗,專責小組探討不同策略來建設充滿活力又多元化的海濱項目,照顧市民和遊客的需要,並保留每個地區的精髓。

布里斯本河濱步道的共享路徑。
布里斯本南岸的草坪區,沿岸設有無欄杆梯級式座位,方便遊人休息和親近水體。

海濱事務委員會於2020年1月出訪澳洲布里斯本和悉尼,為籌備中的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項目,參考外國相關工程的成功經驗。考察團成員分別來自海濱事務委員會、土木工程拓展署、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和工程項目顧問公司。

考察團參觀達令港後留影。

在訪問布里斯本和悉尼期間,考察團深入研究了各式各樣的板道設計和可移動的開合橋,以及學習了各地如何發揮創意活化海濱。從配合水上運動體驗的水陸設施到容納不同道路使用者的共享徑,探索範圍還包括為海濱引入文娛元素、遮陽設施和綠化空間,以及探索公私營合作帶動海濱發展的可能性。透過與當地主事官員交流,考察團亦就當地海濱發展的規劃、管理和技術層面分享有關項目開發、設計和實踐的經驗之談。考察團從成功的國際案例中學習和汲取靈感,為日後的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項目的建設、管理和維修保養制定可行的方案,項目預計會於2024年底至2025年間分階段竣工。

達令港的皮爾蒙特大橋(Pyrmont Bridge)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電動開合橋之一。
橫跨悉尼中港的斯匹特橋(Spit Bridge),是一座以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升降式吊橋。

考察後記

彭雅妮女士

奔放跳躍的海洋,厚實穩重的土地,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載體在海濱相遇,提供了豐盛的想像空間。因此,在澳洲調研期間,海濱事務委員會、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和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設計團隊,除了詳細了解技術細節外,更透過當地觀察和交流的啟迪,深入探討活化海濱的多種可能性。特别是要如何把水體的温柔,堤岸的厚重,和市民對貼心體驗的嚮往,糅合一起,在繁忙喧鬧的城市創造一片活潑、多樣化、閒適的空間。跳出會議室,在海隅橋畔,濤聲樹影間的討論,更能引動大家的創意,互動性更強。其中的成果,不但有益於板道工程項目,更為工程團隊與發展局海港辦事處及海濱事務委員會協作奠下堅實的基礎,對於更多的海濱工程項目的推展,裨益良多。

海濱知心友小資料

時任土木工程拓展署南拓展處處長

南拓展處處長

彭雅妮 女士

Ms Alice PANG

彭雅妮女士服務政府33年,於1990年9月加入政府任職助理工程師,曾在前土木工程署、發展局及土木工程拓展署任職,至2017年6月晉升為首席政府工程師,並於2020年11月至2023年9月出任渠務署署長,隨後展開退休前休假。彭女士於出任土木工程拓展署南拓展處處長期間,於2010年1月率領土木工程拓展署團隊,與海濱事務委員會委員一同到澳洲進行考察。

時任土木工程拓展署南拓展處處長彭雅妮女士(後排左四)與海濱事務委員會委員跟金士福河濱步道(Kingsford Smith Riverwalk)的項目團隊交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