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 2009
第1階段
凝聚共識
2010 – 2018
第2階段
探索交流
2019 - 2024
第3階段
試驗實踐
2004 - 2009
共建維港委員會成立,李焯芬出任委員會主席
委員會同意展開「共建灣仔及連接區域的檢討」的研究
規劃署公布「啟德規劃檢討」將展開第一階段公眾參與計劃
委員會展開「優化灣仔及鄰近地區海濱的研究」(優化海濱研究)的公眾參與活動
委員會推動「中環海濱與我」公衆參與計劃,與各界人士制定改善中環一號至八號碼頭與鄰近海濱地區的環境設計綱要
委員會舉辦「可持續運輸規劃及中環灣仔繞道的專家小組論壇」
首個臨時海濱項目 ― 西九龍海濱長廊啟用
規劃署展開「啟德規劃檢討」第二階段公眾參與計劃
首個海濱「寵物共享公園」― 臨時灣仔海濱長廊啟用
委員會通過《海港規劃理想、使命和原則》
規劃署展開「啟德規劃檢討」第三階段公眾參與計劃,並舉辦首場公眾論壇
委員會展開「優化灣仔、銅鑼灣及鄰近地區海濱的研究」公眾參與活動
規劃署展開「紅磡地區研究」第一階段公眾參與項目
規劃署公布展開「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第一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
委員會通過《海港規劃指引》
規劃署展開「紅磡地區研究」第二階段公眾參與項目
規劃署展開「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
委員會轄下海濱管理模式專責小組遠赴六個海外城市的海濱地區進行考察,包括倫敦、利物浦、悉尼、新加坡、三藩市和溫哥華,以參考海外海濱管理模式的經驗
委員會擬定22個行動區的優化方案,供各政府部門參考並訂定行動綱領,以優化海濱
政府公布延長委員會任期六個月至2010年2月28日,以完成探討可持續管理海濱架構的建議報告
上環雨水抽水站的海濱長廊及其毗鄰寵物公園啟用,開創渠務設施「一地多用」的先河
觀塘海濱花園一期(觀塘海濱長廊)啟用
共建維港委員會任期屆滿
2010 - 2018
海濱事務委員會成立,政府委任蒲祿祺出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維港標記設計比賽」中的優勝作品獲選爲維港標記,公開組其中一份作品亦獲採納為委員會標誌
紅磡海濱花園及尖沙咀海濱花園(延伸部分)啟用
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蒲祿祺隨政府官員往奧克蘭交流意見和分享經驗,並出席發展局與巴塞隆拿市合辦的研討會
委員會舉辦名爲「釋放海濱潛力」的海濱發展研討會
委員會聯同發展局就擬議成立海濱管理局進行兩輪公眾參與活動,以徵求公眾意見
「飛躍啟德」城市規劃及設計概念國際比賽展開
委員會舉辦「全港校際海濱專題辯論比賽」,提高中學生對海濱相關議題的關注和認識
政府批出中環新海濱首個以短期租約形式,由私營機構管理的用地,即中環海濱活動空間
委員會聯同發展局展開「我的維港海濱微電影創作比賽」
觀塘海濱花園(第二期)啟用,貫通整條長約一公里的觀塘海濱
土木工程拓展署展開「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第一和第二階段社區參與計劃
《政府新聞網》訪問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蒲祿祺,了解優化海濱工作
首個涉及全新建築工程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中西區海濱長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段)啟用
政府委任吳永順接替蒲祿祺出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2019 - 2024
優化後的尖沙咀星光大道重開
按「先駁通、再優化」原則率先開放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第一期
以「先駁通、再優化」形式開放連接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至會展的海濱長廊「The Connector」
海濱事務委員會率團到澳洲觀摩布里斯本及悉尼的海濱發展
首個海濱共享空間—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全面開放
公布「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和海濱公共傢俬設計比賽的得獎作品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一期開放
啟德海濱公園(香港兒童醫院段)正式對外開放
灣仔海濱渡輪碼頭畔主題區開放
一連五集紀錄維港故事的電視節目「維港.圍講」於ViuTV首播
荃灣海濱優化工程(第一期)竣工並逐步開放
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至會展海濱長廊「The Connector」全面啟用
啟德空中花園開放
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開放
北角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開放,設有第一條於維港內向公眾開放的防波堤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二期)開放,設有首個維港內的「海岸堤階」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中環至灣仔海濱展開行人與單車共用的「共享徑」試驗計劃
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開放
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三期)和北角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甲)正式開放
長沙灣海濱花園全面開放,為深水埗區內首個海濱公共休憩空間
茶果嶺海濱公園及翠屏海濱啟用,貫通觀塘與茶果嶺海濱
灣仔海濱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四期)啟用,整個主題區全面開放,令港島北貫通的海濱長廊延至約九公里
響應「一地多用」倡議,土瓜灣及大角咀的渠務署設施優化為海濱空間開放予公眾使用
紅磡都市公園(第一期)啟用
大角咀海輝道遊樂空間啟用
荔盈街酒店項目海濱長廊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