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東(觀塘、茶果嶺 、啟德、土瓜灣等)
維港範圍的九龍東海岸線除了包括以機場舊址為核心的啟德發展區外,還有觀塘及茶果嶺海濱等,讓市民可以從鬧市輕鬆走到海邊,享受生活。
九龍東海濱可謂各具特色。觀塘海濱花園的起重機塔樓地標和廢紙束藝術裝置,旨在展示昔日裝卸區的歷史回憶。另外,觀塘繞道下多座橋墩亦被賦予新形象,變成多組以「Lift Up九龍東」為題、以巨型壁畫刻劃著該區各時期各階層的人,既美化海濱,又將地區特色和香港故事注入公共空間。而位於海港界線東端的鯉魚門,則充滿濃厚的漁村風情。除保存著歷史悠久的生活面貌外,亦是品嚐地道海鮮的好去處。旅遊事務署亦自2022年起進行該區的海旁改善計劃工程,美化現有觀景台和興建海濱長廊等,為遊人提供更佳旅遊體驗。
觀塘、茶果嶺
由觀塘起始 完善整體發展
觀塘海濱花園第一期早於2010年1月開放給市民使用,更是整個啟德發展計劃的首個休憩用地項目,為九龍東海濱開創新氣象。花園第二期隨後於2015年5月開放,貫通後整條觀塘海濱長廊長約一公里。市民不但可在該處近距離欣賞啟德發展區,更可遠眺對岸港島東的璀璨夜景,將維港及鯉魚門的景色盡收眼簾。我們的願景是當啟德發展區海濱長廊項目落成後,便可形成一條由土瓜灣,經過啟德,再連接觀塘及茶果嶺的連綿海濱長廊,為遊人帶來豐富多采的景致,保留社區特色的同時,也為觀塘以至九龍東注入活力。屆時,遊人可以在自然優美的海濱公園漫步,還可以消遣用餐,享受臨海的多樣化體驗。
政府部門多走一步 提早開放海濱用地
近年,渠務署的工作已不局限於污水處理及雨水排放服務。為建設更宜居的社區,該署在觀塘區同時進行三項工程,包括「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改善工程」、「活化翠屏河」和「觀塘翠屏海濱跨河通道」,並貫徹海濱事務委員會倡議的「先駁通、再優化」策略,提早完成翠屏海濱跨河通道,把觀塘和茶果嶺串連,打通長約1.7公里的海濱,更於觀塘污水泵房上蓋興建園景平台,使其成為佔地約1.8公頃的茶果嶺海濱公園的組成部分,並於2023年8月開放,為全港市民提供多一個優質的休憩和玩樂空間。
在觀塘污水泵房優化工程項目中實踐「一地多用」的理念
渠務署
由於香港土地資源珍貴,有時候無法避免地將污水設施設置在住宅附近。基於「鄰避效應」,鄰近居民會因擔心這些污水設施的觀感和氣味對社區造成負面影響,所以不時會提出反對意見。於是觀塘污水泵房優化工程採用了「一地多用」的理念,在泵房上蓋建造一個可開放給公眾使用的園景平台,以覆蓋污水設施並有效減少對周邊地區的視覺和氣味影響。為響應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先駁通、再優化」策略,渠務署提早將泵房對出一幅長約130米,面積約0.7公頃的海濱空間進行修復及美化工程,並連同園景平台組成茶果嶺海濱公園。公園設有不同遊樂和健體設施,適合不同年齡和能力人士使用,有助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素。
活化現有明渠 增強地區連接
渠務署
渠務署正透過環境、生態及園景美化等工程,將長約一公里、毗鄰民居及工商業區、有逾50年歷史的觀塘敬業街明渠活化成「翠屏河」。工程除了有助加強明渠的防洪功能,還能改善河道與周邊地區的連接,為公眾提供珍貴的河畔公共空間。整項工程原定於2024年完成,但渠務署提早於2023年8月完成翠屏海濱,以配合茶果嶺海濱公園同步開放,連同旁邊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騰出的空間,把觀塘和茶果嶺串連,打通長約1.7公里的海濱,增加觀塘區的整體連繫性及九龍東海濱的暢達性。
Urban Retreat in Kowloon East
Energizing Kowloon East Office of Development Bureau
Kowloon East (KE) possesses the spectacular 11-kilometer-long waterfront which runs along the Kai Tak new development area and Kwun Tong business district. Since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Energizing Kowloon East (EKE) initiatives in the 2019 Policy Address, K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golden past of an industrial base into a thriving second core business district (CBD2) of Hong Kong. The Energizing Kowloon East Office (EKEO) of the Development Bureau has made tremendous efforts in revitalizing the waterfront area, making KE an attractive, vibrant and diverse CBD2.
EKEO has adopted a place-making approach to transform the former public cargo handling area into a popular public open space – Kwun Tong Promenade. Through the "Fly the Flyover Operation", EKEO has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the unpleasant and under-utilized spaces beneath Kwun Tong Bypass into three public venues alongside Kwun Tong Promenade, providing active event spaces for accommodating multi- purpose and 24/7 free public activities. To promote a walkable KE, a continuous KE harbourfront comprising Kwun Tong Promenade, Kai Tak Promenade and Cha Kwo Ling Promenade has been progressively developed in the past decade.
Bringing people to the harbourfront is another crucial EKE initiative. To create a green pedestrian river corridor in Kwun Tong, EKEO collaborated with Drainage Services Department to transform the capacity improvement work of King Yip Street Nullah into a revitalization project to enhance the existing pedestrian environment and connect KE hinterland with the neighbouring promenades. To promote diverse water recreational uses and vibrancy of the harbourfront, EKEO also worked with Marine Department to promulgate the“Guidelines for Co-using KTTS”in April 2019 with a 100-meter vessel passageway created and reserved for wate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typhoon shelter and Kai Tak Approach Channel.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overall connectivity of KE has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presence of the KE harbourfront contributes to the vibrancy of the area and suppor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KE into an attractive CBD2 of Hong Kong.
啟德
舊機場轉型 變身與海相伴的新社區
啟德機場於1998年停止運作,為市區機場舊址重新規劃提供了大好機會。啟德發展區面積超過320公頃。為了探討如何用好這片遼闊的土地,政府於2004年開展啟德規劃檢討,進行了三個階段的公眾參與計劃。而鑑於啟德發展區項目規模龐大而複雜,海濱事務委員會亦專設啟德海濱發展專責小組,就相關發展等事宜,提供意見。經過多年的發展,啟德新社區亦逐漸成長,營造出自己的特色。
大型項目陸續落成 駁通更多海濱
啟德發展計劃分多個階段進行,除了上文提及的觀塘海濱花園外,較早期面世的項目包括2013年啟用的啟德郵輪碼頭,以及於2014年啟用的啟德跑道公園(第一期)。及後,多個啟德項目先後登場,為海濱的發展藍圖寫下重要一頁。這些項目包括:啟德海濱公園(香港兒童醫院段)、啟德空中花園、啟德車站廣場(第一及二期)和啟德大道公園,為區內居民及公眾帶來總面積超過17公頃的休憩空間和多元設施,包括寬敞的露天廣場和草坪等。另外,位於啟德前跑道並由私人發展商建造的公眾休憩空間,亦即啟德海濱花園,已於2022年起陸續開放。
這些海濱長廊,西側面向維港、東側是觀塘避風塘,風景各有千秋。日後全面開放的啟德海濱將會使海濱長廊總長度大幅增加,既可連接啟德體育園及九龍城等鄰近地區;亦會成為未來海濱發展的「重鎮」,並提供更多如海岸堤階等的親水設施。
從舊機場到繁華海濱
土木工程拓展署東拓展處
在過去二十餘年間,啟德轉型顯著,賦予這片海濱區全新面貌,也大幅提升了市民生活質素。面對320公頃的開發規模,設計團隊在構思、規劃及推進啟德發展時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包括須考慮到「零填海」的規劃原則、文物保育、規劃上加強啟德與周邊的連繫,同時爭取海濱事務委員會啟德海濱發展專責小組、區議會及市民等的支持,及為私人發展的公眾海濱長廊制定一套清晰及可行的設計指引,以確保整個啟德海濱面貌的連貫性和一致性。為了更有效地推展啟德發展計劃,土木工程拓展署設立啟德辦事處協調跨部門的工作,同時加強與公眾的溝通互動,確切實現公眾對啟德發展的期望。當中2021年開幕的啟德空中花園,長1.4公里,是香港首創於隔音屏障之上的大型公園,既降低噪音污染,又提供了約兩公頃的綠色空間,讓市民可以一覽無遺地欣賞維多利亞港美景。空中花園亦設有多條行人通道貫穿啟德,連接各個景點,成為休閒與旅遊的吸引力所在。
啟德發展作為「起動九龍東」策略的一環,肩負著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使命。隨著更多開發項目的落成,期待這片寶貴的市區土地能讓市民引以為榮。
Hong Kong’s Harbourfront Destination for Sports,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Bureau
Set to open in 2025, Kai Tak Sports Park as a new iconic harbourfront destination of Hong Kong is on track to be a premier, vibrant hub for the best of sports,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The centrepiece of Kai Tak Sports Park, designed as the ‘Pearl of the Orient’, is the 50,000-seat Main Stadium for thrilling sports games, complemented by other purpose-built facilities and public open spaces for locals and visitors to enjoy play or sports away from the city’s hustle.
Over 14 hectares of open spaces in Kai Tak Sports Park have been thoughtfully designed, providing additional leisure hotspots that are accessible to all. The Kai Tak Sports Avenue will serve as a north-south axis to form a pedestrian network within the sports precinct. Besides the Main Stadium, it connects also two other major sports venues, the Indoor Sports Centre and the Youth Sports Ground. Adjacent to the Main Stadium are two open-air event spaces (i.e. the one-hectare Event Village for concerts and exhibitions alike, and a shaded Main Plaza well-suited for all weather events. In the southern precinct, visitors will be captivated by the scenic skyline views from lookout points at various elevations, including the harbourfront promenade, the Dining Cove features amazing gourmet and casual dining options, and an amphitheatre for outdoor performances, both are backdropped by our beloved harbour. There will also be a Neighbourhood Park in the northeastern precinct, where visitors will find a scenic jogging trail, children’s playground and lush greenery, all harmoniously blending in with the Park’s facilities and amenities.
In recent years, Victoria Harbour has been given a facelift with a series of enhancement projects that diversify the land use around the city’s prime seaside locations. Joining the Kowloon skyline that features the art and cultural quarter in West Kowloon, and facing the bustling commercial district on Hong Kong Island, the Kai Tak Sports Park is set to be another landmark for Victoria Harbour and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while celebrating the spirit of sports.
土瓜灣
歷史感和現代感交織的海濱
介乎紅磡至啟德海濱之間的土瓜灣,是住宅和工商大廈林立的舊區;臨海用地的建築物,正反映歷史發展和當區特色。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是海底隧道通車之前,一個重要的交通運輸設施,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走進海心公園,觀賞「海心石」、「海心亭」、「魚尾石」和沿海自然景觀,另有一番韻味。再向紅磡方向走近一點,遊人可留意到一幅高12米的渠務署吉祥物「下水水」巨型壁畫,位於土瓜灣海濱,面向維港。該處是由渠務設施改建而成的海濱長廊,毗鄰海心公園,成為區內新的休閒空間和打卡位。
與民共享駁通海濱
渠務署
位於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的海濱,原為維修車輛通道及緊急車輛通道,渠務署改造和美化了這一段海濱,將其變成開放予公眾使用的海濱長廊。這段改建而成的海濱長廊全長約140米,設計綠化污水處理設施之餘,亦致力活化水體,推廣「藍綠建設」的概念。海濱長廊開放之後,其北邊連接海心公園的海濱長廊,形成全長約880米的海濱空間,方便市民沿海濱一直步行至九龍城渡輪碼頭。
紅磡
政府自20世紀中葉以後,開始積極開拓九龍半島,包括在紅磡和紅磡灣發展住宅、交通基建等。隨著更多人口於紅磡居住和工作,紅磡亦成為了四通八達的繁華地區。因此,公眾對休憩用地和駁通市區其他地方的需求亦與日俱增,這正是用好紅磡海濱用地,發展成公共開放空間的契機。再者,紅磡位處九龍半島的東南端處,東望鯉魚門,西望中環核心商業區,有能夠欣賞維港景色的獨特地理優勢。
各界合作貫通海濱 連結紅磡和尖沙咀
在政府、區議會、海濱事務委員會與社會各界多方通力合作下,紅磡渡輪碼頭旁的紅磡海濱花園及尖沙咀海濱花園(延伸部分)於2011年9月開幕。這一段海濱花園全長約500米,打通了一段原本封閉的紅磡海旁,連貫了尖沙咀及紅磡兩處海濱。公眾可以利用這段海濱長廊,經梳士巴利道和紅磡繞道旁的高架行人道直達尖沙咀。因此,由尖沙咀天星碼頭一直到紅磡海逸豪園全長約4.5公里的海濱亦得以貫通,讓有意欣賞維港景色及節日煙花的遊人有更多駐足觀賞的地方。
把地區特色注入紅磡都市公園
紅磡渡輪碼頭旁的用地曾用作公共運輸交匯處。規劃署早年已把鄰近黃埔花園、紅磡渡輪碼頭對出的運輸交匯處及內陸用地改劃作「休憩用地」,以配合當地居民及其他市民的需要。自公共運輸交匯處於2019年遷移後,政府採取了較靈活的管理安排,先行開放用地讓市民彈性享用此海濱空間,進行多元化活動,然後交由土木工程拓展署逐步將該用地優化並發展為紅磡都市公園,並自 2024年2月開始逐步開放予公眾使用。
為呼應用地前身為服務當區居民近30年的紅磡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紅磡都市公園的設計概念是以車輛交通為主題,並設有平衡車道、消防車輛展示區、長者健身園地、涼亭、草坪及其他輔助設施,滿足不同年齡用家的需要。
善用民間智慧 推動「地方營造」
發展局海港辦事處
海濱事務委員會多年來推動政府與不同私營及非牟利機構合作,以多元的管理模式及活用民間創意,為市民帶來更多元化的消閒和康樂享受。為加強「地方營造」的海濱發展模式,發展局海港辦事處以短期租約形式,將紅磡都市公園部分用地批予非政府機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營運遊樂空間——「二份一遊樂場」,提供多元化及益智的兒童遊樂設施和體驗活動。遊樂空間採以「用家為上」的共建概念,邀請兒童和社區持份者參與創建,例如就部分基礎設計圖表達意見,提升當區居民的歸屬感。此外,為了宣傳及讓市民體驗即將興建的設施,委員會、發展局海港辦事處與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通力合作,成功由2022年底至2023年底,於用地舉辦了多次「智樂Pop Up二份一遊樂場」公開遊戲活動及小型互動體驗站,總受惠人數超過11,000人。一系列活動有助了解地區需求,場內更圖文並茂展示公園及遊樂空間開發源由、布局、推展進程及分區安排,促進公眾交流。「二份一遊樂場」預計於2025年正式開放,屆時將能吸引更多一家大小到海濱空間,在維港景致下感受溫馨親子樂。
尖沙咀
尖沙咀海濱位於九龍半島南端,是香港文娛和商業薈萃的著名旅遊景點,也是欣賞維港景色的理想位置之一,遊人可從海濱「零距離」飽覽維港享譽世界的天際線,以至港島其他臨海地標。到了晚上,更可看到萬家燈火,以及點亮香港夜空的大型多媒體匯演「幻彩詠香江」,為璀璨的夜色增添動感。此外,尖沙咀海濱除了設有具標誌性的天星小輪碼頭外,亦設有公眾碼頭和梯台讓遊人乘坐觀光船,從不同視角欣賞維港兩岸的迷人景色。
尖沙咀海濱多年的發展,體現了文娛和商業結合、公私營機構攜手管理海濱的模式。以星光大道為例,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擁有,並自2004年起由非政府機構負責管理、維修及保養工作。星光大道於2015年至2019年進行優化工程;優化後煥然一新,視覺上更富美感,功能上亦更為完備,更拉近遊人與巨星掌印的距離,使星光大道能繼續發揮推廣香港電影藝術及文化的角色。
世界級的海濱地標—尖沙咀海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一直以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致力在尖沙咀海濱提供優質的康樂及文化設施,並藉以推廣健康生活模式和推動體育、文化及藝術。現在尖沙咀海濱已是訪港遊客的必到景點之一,而海濱一帶亦是觀賞維港煙花匯演的熱門地點。康文署轄下的香港文化中心位於尖沙咀海濱,連同毗鄰的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太空館,是本港文化藝術的集中地。此外,尖沙咀海濱花園自80年代開始,一直為香港居民及海外遊客的好去處,並於2004年在尖沙咀海濱花園增設以電影為主題的星光大道。20年後的今天,星光大道已成為世界級的海濱地標。
除了在尖沙咀海濱提供優質設施外,康文署每年均舉辦多項大型文化活動如中秋和元宵綵燈展、藝術@維港等,也有協助其他機構舉辦的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維港泳、去年在星光大道舉行的「Louis Vuitton 2024 初秋男裝時裝展」和每年一度的電影界盛事「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紅地氈活動等,為尖沙咀海濱增添節日氣氛和活力。
過去20年,在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支持下,尖沙咀海濱的設施及活動緊貼世界潮流,與時並進。康文署會繼續與海濱事務委員會並肩攜手,持續優化尖沙咀海濱設施及舉辦更多世界級盛事。
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佔地40公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項目之一,集藝術、教育及公共空間於一身。除文化藝術設施之外,亦設有藝術公園、海濱長廊、綠意盎然的草坪、臨海的觀景台和餐飲設施。文化區地理位置優越,可讓遊人盡覽維港景致。文化區所有工程竣工後,可提供約23公頃的公共空間,以及長達兩公里、闊20米的海濱長廊。
早期的「先駁通」實驗 官民攜手築起海濱
在前共建維港委員會的推動下,首個於現時西九文化區用地而建的臨時海濱長廊早於2005年已經開放予市民使用,位於區內的西端。臨時海濱長廊佔地達兩公頃,設有當時全港最長的木板步行道,長400米、闊六米,並附設數以千計的手掌印模,供公眾簽名留念,象徵讓大家一起參與美化維港。此段長廊的設計和建造更突顯環保意識,例如將舊公園椅子翻新重用;採用簡約的環保木鋪設行人步道;以拆卸廢料作水泥材料,以節約資源及物盡其用的方式,為市民提供新穎又具意義的休閒空間,令維港增添活力。
大角咀
大角咀海濱被譽為拍攝日落的人氣場地之一。晚霞時分,夕陽落在昂船洲的一刻,美不勝收。該區的海濱長廊多年以來透過不同模式發展而成,包括:由私人發展商發展相關住宅地段時一併發展毗鄰的海濱段落(即海輝道以西海濱);及由政府不同部門發展公園/遊樂空間等康體設施(如海輝道和櫻桃街以南的海濱)。值得一提的是,為實踐「一地多用」倡議,渠務署在建造櫻桃街旱季截流器去解決氣味問題之餘,亦利用上蓋空間提供多元共融遊樂設施。而為貫通西九龍沿海一帶至大角咀,發展局和土木工程拓展署亦計劃在新油麻地公眾貨物裝卸區旁建造長約950米的行人路,接駁西九文化區至大角咀,工程預計在2026年落成。
改善水質紓解氣味問題
渠務署
櫻桃街箱形雨水渠內的污染物主要源於上游污水渠與雨水渠出現錯駁或滲漏,引致新油麻地避風塘的水質及氣味問題。渠務署於2022年第四季建成櫻桃街旱季截流器,配合持續追蹤及糾正污水渠錯駁問題,堵截污染物流入港灣。透過這些措施,避風塘附近一帶的環境已出現明顯改善。現時,在維港水質管制區內總共有82個旱季截流器,包括2013年在啟德落成的佐敦谷箱形雨水渠污水截流設施,使維港沿岸一帶的水質得到改善。
長沙灣
多年來,深水埗區臨海地帶主要用作船塢、貨倉等作業用途,未能讓居民接觸海濱。近年沿海的住宅和商業新發展正好提供了契機,建設新一代海濱長廊,創造優質的休憩空間。長沙灣荔盈街有兩個海濱長廊項目,皆由私人發展商建造。當中住宅項目旁的長沙灣海濱花園交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並於2023年7月全面開放,成為深水埗區內首個海濱空間。而毗鄰的酒店項目的海濱長廊由相關發展商管理,亦已於2024年4月開放。新海濱空間景色優美,設有餐飲和零售商店,而且活化了閒置碼頭,配以特色的波浪形頂棚設計,相信可把居民帶到海濱,欣賞海景。
荃灣、青衣
荃灣及青衣是新界區的新市鎮,兩地由藍巴勒海峽相隔。海峽呈倒轉了的「L」形,以西是汀九和馬灣海峽,以南是葵青和昂船洲。遊人來到位於海峽兩旁沿岸位置的海濱長廊,可欣賞千變萬化的景觀。不論是荃、青兩區的萬家燈火,抑或是汀九橋的壯麗晚霞,甚至中環海濱的核心商業地標,都可盡收眼底。藍巴勒海峽可算是欣賞日落景致的最美地點之一,難怪荃灣及青衣海濱長廊除了是居民的後花園外,亦是吸引區外遊人到訪的景點。海濱長廊亦會不時優化,改善設施,回應地區需要,營造地區特色。
荃灣
開創無欄杆先河
荃灣海濱優化工程(第一期)於2021年4月完工,把海安路對開一段全長約700米的臨海用地,活化成休憩空間。為了拉近遊人和水體之間的距離,工程團隊拆除了分隔海邊和行人路的花槽,並在部分斜坡式海堤路段引入低矮石壆的無欄杆式設計,提供大量座位。荃灣海濱是首個位於維港範圍內引入無欄杆式設計的地方,讓市民無遮擋地欣賞藍巴勒海峽和青衣島的美景,亦可讓市民感受親水元素。
海濱設計滲入地區特色
為了在籌劃階段加入地區參與的元素,海濱事務委員會與發展局參與荃灣區議會於2017年舉辦「荃灣海濱空間營造計劃」。委員和當區議員進行了多次實地視察,及後發展局更邀請香港規劃師學會就海濱設計理念提供建議。而在場地新添置的環保木扶手欄杆、特色座椅和蔭棚,均以荃灣昔日紡織業歷史作為設計概念,突顯地區特色。
期間限定卡通村 締造共融海濱
發展局為荃灣海濱引入「期間限定」裝置以提升遊人的體驗。作為荃灣海濱優化工程的開幕頭炮項目,本地文創團隊「貓室」在該處打造以卡通人物「癲噹」為主角的「維港癲噹開心村」,並特意在沿海圍欄加設以「癲噹」為主題的欄杆桌,以及在低矮石壆設置會移動的棋盤桌,讓市民可放置隨身小物和飲品杯,更輕鬆愉快地飽覽維港景色。此外,為了實現共融海濱,「貓室」設計師與非政府組織Beyond Vision Projects合作,把各式卡通圖像轉化為「觸感圖」,讓視障人士能透過指尖觸摸,感受荃灣海濱的活力。
跨區海濱單車樂 連接荃灣與屯門
為配合全長約80公里的「新界單車徑網絡」貫通馬鞍山至荃灣,政府已於2021年7月開放網絡中由荃灣海濱公園至灣景花園的「荃灣海濱段」部分。荃灣至屯門的單車徑餘下部分將會分階段推展,覆蓋範圍包括荃灣灣景花園至汀九段,以及海港範圍以外由汀九連接至屯門的段落,目標是讓市民經單車徑橫跨多區,做運動之餘亦可欣賞沿途海灣美景。
A Scenic New Territories Cycling Track Network (NTCTN) by the Harbour
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To enable the earliest public enjoyment of the proposed 80 km-long NTCTN connecting east to west of the New Territories, CEDD has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Starting with simpler tasks” to build the track by phases. After years of unrelenting efforts, we have fully commissioned the Tuen Ma Main Section since 2020 which is about 60 km-long.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 more challenging 20 km-long Tuen Tsuen Main Section in the pipeline, a section of 2.3 km-long at the eastern end along Tsuen Wan Promenade has now been available for use by the public, while the remaining cycle track between Tsuen Wan and Tuen Mun will be implemented by stages.
In late 2022, we conducted an extensive public engagement exercise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ycle track section between Tsuen Wan Bayview Garden and So Kwun Wat. Majority of the public and groups expressing the views were supportive of the proposed cycle tracks and expected the Government to complete these cycle track sec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With the public support and expectation, we envision the NTCTN can create spaces to connect people with harbourfronts, hence enhancing the livability of our city.
青衣
海濱長廊坐擁海峽橋畔美景
前身為船廠的青衣東北公園,於2010年5月起分階段開放供市民享用。公園佔地約5.8公頃,集多種康樂設施於一身,當中包括可容納200人觀賞的11人人造草地足球場、兩個籃球場暨排球場、門球場、兒童單車徑、滑板場、單車徑及單車租用亭等,成為青衣居民運動休憩的理想場所。這段海濱長廊風景怡人,背山面海,日落時分更可在此享受汀九橋黃昏的景致。
青衣海濱公園沿青衣東北面的海岸而建,面向藍巴勒海峽以及葵涌一帶,全長約1,600米,佔地約6.2公頃,於2004年全面啟用。公園內設有圓形廣場連有蓋看台、草坪等遊樂設施。政府於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開展改造170個轄下的公共遊樂空間,當中包括青衣海濱公園兩個兒童遊樂空間。改造後的遊樂空間以「貨櫃碼頭」為主題,場內滿布色彩繽紛的貨櫃造型攀爬滑梯架,以刺激好玩的遊樂設施,增強兒童社交互動,同時突顯葵青貨櫃碼頭的地區特色。公園的公共遊樂空間改造工程(第一階段)已於2024年1月完成並開放供市民使用。
改善維多利亞港水質
渠務署
香港人口稠密,經濟活動頻繁,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對公共衛生和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渠務署提供世界級的污水處理及雨水排放服務。每天污水處理量高達280萬立方米。為了改善維多利亞港水質,淨化海港計劃(前稱「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於1980年代後期開始分階段展開,以收集及處理維港兩岸區域的污水,第一期和第二期甲系統已分別於 2001年及2015年落成啟用。淨化海港計劃下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每日可以處理源自維港兩岸合共245萬立方米的污水,去除水中污染物及消毒,才經排放管道排出海港,大大改善維港水質,為市民創造一個更潔淨宜人的海港環境。